I would like to thank Rev. Yeung for his teaching in Ecclesiastes. I've summarized the teaching as follows. I personally do not know him and only recently heard his sermons on the Internet. Since he is already with the Lord, I will wait to say thanks later when I meet him in heaven. All of these happens because our Lord, Jesus Christ, graciously provides. Praise His Holy Name and all glory to Him only! Amen.
I just want to say how much of an impact you’ve made in the Ng family as well as my own walk with God. Not often does one get to say that I have an uncle who is a pastor and he gave up his medicine career to shepherd the flock.
Undoubtedly, all those summers in Atlanta with family devotion time when Mah-mah and Yeh-yeh were present, were little seeds growing my faith in a forever God.
Some of my most memorable memories were spent playing numerous card games with you, including Phase 10 and Big 2.
Thank you for teaching me how to strategize in card games and for patiently teaching me God’s truths. This is not a goodbye I offer because we know life here on earth is temporary. This is to say, well done, good and faithful servant! See you on the other side!
I would like to thank Rev. Yeung for his teaching in Ecclesiastes. I've summarized the teaching as follows. I personally do not know him and only recently heard his sermons on the Internet. Since he is already with the Lord, I will wait to say thanks later when I meet him in heaven. All of these happens because our Lord, Jesus Christ, graciously provides. Praise His Holy Name and all glory to Him only! Amen.
https://1drv.ms/b/s!Ak2F3DvqjZphguMNkqTpWHzISJagqw?e=wViwEC
John Kho
親愛尊敬的楊牧師哥哥:
今天是你離開人世一週年。想念你。💗
還好,這年內常常在youtube聽到你談道,見到你談道時謙卑認真、樂於聆聽回應提問的樣子。這一年感覺你仍在身邊諄諄善誘,啟發我們明白聖言,真的很感謝神,感謝有你。
你所談的道,點解聽完再聽,仍對我是如此有幫助呢?一方面這是神的話語,所以是活潑有效;另一方面也慚愧,為何我總是那麼愚魯,未能將神的話藏在心裏?要讀多少遍才能牢牢記住呢?😥
天父可能會問我:「關於這XX的教導,我不是已吩咐我僕人楊E向你們講明了嗎?你怎麼又忘記了?」我只能低頭細聲說:「主啊,感謝你造了忠心善僕楊E,我們多麼希望他仍能聽他的教導!實在需要。他是不可多得的mentor啊!」
楊牧師,多謝你留下你的教卷、講道、筆記,你忠心地回應主的召命,成為我們的佳模,也繼續藉主話點亮我們,使我們明白神的話。再次懷念你!天家再見啊!
🌺🌼
小妹
Jenny
愛的種子,愛的教育
20210207
圖:楊錫鏘牧師
基督教周報
第 2946 期(2021 年 2 月 7 日)
◎ 文林 ◎ 早起鳥林
http://www.christianweekly.net/2021/ta2040130.htm
我是個二零零八年的神學畢業生,二零零五年是我最難忘的一年。那年,遇上我的恩師、牧者,更是屬靈父親楊牧師。
當年,我懷着興奮、感恩的心,由一位教壇上的中學老師,成了教壇下的神學學生。我的母會是一間思想非常保守的傳統華人教會,我入讀的神學院卻是思想自由、開放,當然,只是相對於我的母會而言。我從來沒有讀過甚麼神學課程,和合本聖經和好些中外的信徒傳記,是我最重要的靈糧。面對道學碩士課的教授和要求,對於我這類教會背景的神學生,最困擾我的,不是白紙黑字的艱澀內容;而是不斷問自己,甚麼是神學教育?我在這裏究竟要學些甚麼?
課堂上,聽見不少滿口神學用語的提問,往往令我不知所以,亦叫我不敢發問,因為自覺層次太低,這其實是不必有的自卑感作祟。但,在楊牧師的課堂,我卻會變成了另一個我,積極發問,勇於發言的「問題學生」,只因他是集中從經文教授,近乎沒有甚麼據典,老師當然是做足準備功夫,只是他把所學,化作了無痕迹、不容易追根溯源的知識。在他看來,沒有一個問題是幼稚的,每遇提問,他總是盡力嘗試代入學生角度,循着學生的理路,引導我們的思想,進入真理。誠如他自己說,他在教導我們如何運用釋經的「架撐」(工具或武器),而非給予我們所謂的標準答案。亦因如此,對於同一段的經文詮釋和理解,他都能按着各人所做的工夫,加以指導,發現各自答案的長短處。他常說,他的看法不重要,最重要是聖經怎樣說。他常強調,我們要不斷浸淫在神的話語中。
若你問我喜歡哪種教育模式,我會說,孔子和弟子之間的《論語》式教學,主耶穌和十二門徒之間的啟導答問式教學。師生一起,無所不論,無所不談,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師生互動中,更要緊的,自是當中要有愛的教育。課堂以外,楊牧師會為不同屆別的畢業生,建立查經小組,引導我們如何面對複雜多變的牧職生涯。只要經預約,他都會接見在學或舊生進行個別面談輔導。內容真的是無所不論,無所不談;委實是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更重要的,莫過於聖經所言,主耶穌所說的啟導式引導。最難得的,這些教學關係可以細水長流,源源不絕,沒有因着畢業而終斷。
畢業以後,每遇人生關口,牧會風雨,我總會像個或累了、或感惘然,在山下闖蕩的弟子,又要上山問教,請師傅指點迷津。楊牧師總是用心專注聆聽,盡量不打斷來者思路,適時適切,撥開小羊的心中迷霧。不單如此,宣講或有難解的釋經問題,或是講道大綱的重點考量,他都會一一用心指教。離開的時候,小羊每每又能豁然開朗,帶着使命,再闖江湖。日復日,年復年,十五年的光陰歲月,不知不覺,楊牧師就由恩師、牧者,成了我的屬靈父親。
二零一八年年初,因着事奉形式的大轉向,自是又要請教楊牧師。成長背景使然,我正式接受過有關文化、藝術、音樂、話劇和寫作的訓練。但可惜,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未敢從事太多相關工作。直到二零一七年下旬,碰上連串奇遇,我便毅然放下全職堂會事奉,開始朝向基督教文化、藝術、音樂等方向的自由傳道的新里程。我跟楊牧師一一訴說多年來,一方面如何被多方壓抑,另方面卻又不斷開花的學習經歷之後,他鼓勵我勇敢踏上,按着神的呼召,做回自己。楊牧師是我的恩師,他知道我的學習能力;他是我的牧者,他認識我的性格特質;他是我的屬靈父親,他了解我的成長掙扎。感謝天父藉着他口中的鼓勵、真誠的祈禱,就這樣,我已經作了近三年的自由傳道了。
二零一九年初,楊牧師為我們九位藝術型格的弟兄姊妹,建立了一個名為"Creation Group"「創造查經小組」,當中有幾位是他的學生,同是作自由傳道。這小組的成立有因,因為楊牧師認為我們均是從事不同藝術的創作人,「創作」跟「創造」或有不少相同之處,對他研究的「創造神學」可能會有更多的發現。我們各人呢,可以從神的話語得着牧養之外,更可從中汲取養份,放入創作中。我們各人都感到雀躍不已。誰料,同年五月,他確診患上胰臟癌,當天,我哭了一整天,其後,一想起他就哭個不停。在我看來,他就是一棵栽在溪水旁的大樹,晝夜思想神話語;一位性情極其謙柔,一生穩行高處的神人。這個晴天霹靂的消息,我相信,直把所有敬愛他的弟子的心,震撼不已。
二零二零年初,楊牧師經過手術和各種治療之後,除了學院的教學,他更因着眼見香港動盪的政情,引致不少教會出現分裂情況,他愛眾教會的心,可於他在一息尚存的餘生,竟然兼負了多間教會的「聖經與香港的政局 – 經文應用工作坊」導師,引導各方政見的弟兄姊妹,從神的話語看政情。由於我是其中一間教會的聯絡人,一方面負責在Zoom的課堂中,維持答問的秩序;另方面,每次課堂之後,我會抽樣跟進學員的學習情況。當他聽到組員激烈的回應,他總是表現得諒解,並能調整教學法,目的只有一個,為要叫人能夠嘗試放下自己的成見,專注聆聽上帝的聲音。
「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十二24) 楊牧師為了回應神的呼召,他寧可放下醫生的工作,放棄移民的機會,過去的四十年來,專心致志,用神的話語建立生命,造就一代又一代的神學生和信徒。楊牧師可算是一粒愛的種子,這粒種子自是被神的話語,神的愛親自栽種、成長;以致他能夠用神的話語,神的愛,去造就和愛其他神所珍視,神所愛的生命。聖經說:「從前引導你們、傳神之道給你們的人,你們要想念他們,效法他們的信心,留心看他們為人的結局。」(來十三7) 楊牧師在離世歸主之前,他表示這生無憾。
二零二零年九月十五日凌晨十二時五十分,楊牧師安息主懷。未收到這消息之前,我在夢中見到默不作聲的他,我便抱着他,淚流滿面,跟他道別,並說將來再聚。我想,楊牧師這粒遺愛人間的道種,仍會繼續影響更多生命。願普天下的神學院,能夠有更多愛的種子,愛的教育。行筆至此,再一次衷心感謝我的恩師、牧者、屬靈父親—楊錫鏘牧師。
懷念楊錫鏘牧師
最後一次接觸楊醫是本年4⽉23⽇,由HKPES安排的「楊E工作坊」,從主耶穌生平事蹟看祂如何處理社會公義的問題,希望幫助大家思考當下香港的處境。因為疫情的緣故,當晚的討論轉在線上進行,完結時他向大家透露了當天醫生證實了他的癌症復發,並且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其他器官,大家為他十分憂心,不過他仍然表現十分平靜,並且接受了我們的代禱。
算一算我認識了楊醫20年,由神學生及至後來成為事奉的夥伴,上主讓我的屬靈生命得以成長,心中滿懷感恩。還清楚記得在《門徒召命與生活》的課程中,他問每位學員「你的名字是什麼?」不是由父母選的名字,而是上主稱呼你的,到交最後習作時我還未想出來,他說不要緊,但要求我繼續思考;結果相隔5年後,上主藉一件事,由一位年青記者的採訪,把我的生命故事,從年幼到成長整合,那時我才開始明白上主的旨意,並聽到祂的呼召。楊醫在課堂時告訴我們他的名字是「父親」,他不單只是教導聖經的老師,還是父親,把真理活出來,以生命來影響他的屬靈兒女。
楊醫十分樂意幫助信徒辨明上主獨特的旨意,聽到上主的呼召,所以多年來也都協助不少信仰群體,包括HKPES,讓職場信徒認識人生的召命,特別是工作的使命,有研經課程、工作坊、生活營,職場信徒縱使在不同處境,仍然可以彼此認識、支持,互相鼓勵,來回應上主的呼召。
楊醫的召命觀源自於創造神學。在聖經兩個大主題,即創造與救贖,教會傳統多着重救贖,較為少談創造,也可能產生不少誤解,原來聖經作者並不是想用科學來交待宇宙的來源,更大的可能是談論人生的意義,楊醫從創世記首兩章和舊約智慧⽂學,解釋「⽇光之下」的人生和事物,讓信徒更加完整地把生活和信仰結合,他問我們的⼀個問題,「創造的相反是什麼?」引發我思想到許多人生的課題,包括生老病死、禍與福、人生際遇、上主賜人的那份、大自然的現象,包括災害。他在創造神學的研究,豐富了我們對聖經的認知,特別是舊約,讓我們更精準地把真理實踐於生活裏。
另一位我十分尊敬的聖經老師形容楊醫的性格為木訥。相信此詞是源於《論語‧子路》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其實並沒有貶意,是形容他質樸嚴謹,言語謹慎的品格,他的教導從來沒有言語上的花巧,卻讓上帝話語的大能完全釋放。不時聽到有人挑戰他的神學思想,他從來不會生氣,總是以溫柔的態度,堅定地解釋,這不是清楚地說明他是經過心思熟慮,謹慎研究出來嗎?還有一個觀察,他主持專題討論時,只帶着殘舊、零碎的筆記,甚至很多時沒有筆記,只帶着一本聖經,卻能精準地詮譯和應用聖經的教導,他言語不多,喜歡經常「留白」讓大家更多思考的空間和對話的機會。大家都知道楊醫的生活十分有規律,生活作息不輕易改變,我們卻有幸見證他的一個「例外」,話說有一個晚上HKPES聚會後,大家意猶未盡,有人提出不如一齊去吃宵夜,繼續聊天,我們便禮貌上邀請楊醫,出乎意料之外地他竟然立即說好,並沒有一刻猶疑,於是我們對楊醫又認識多了一點。
尊敬的屬靈父親,感謝你給兒女的一切,天家再見!
何守謙 HKPES前董事 本文刊載於:HKPES《職報》十二.2020
懷念楊醫 郭志文
74年返靈光中文堂,被邀請到楊醫家中開團契。女多男少,本來不再來了,但臨離開時 Stella 問:郭志文!下次還來嗎?自此便留在靈光這個大家庭中,欣賞她在夏令營中帶領玩遊戲,很有啟發性。75年聖誕,張子華牧師為我施洗,往後開始嘗試不同的教會事奉。
經過火爆的第一屆差傳年會,不久楊醫赴加去 Regent 讀神學,據聞他原文的成績,打破了開校以來的紀錄。差傳與獻身,引發了一波 30幾位青年獻身潮,渴慕接受神學裝備全職事奉主。
40年前受教楊醫主日學的基本研經原理,每堂都充滿刺激懸疑,經文之前花了六小時研讀,還是答不了他的提問:這段經文其實是想講什麼的?被他道出主題後,豁然開通,層次提升,總不免擊節扼腕:是啊!怎麼我就是看不到?!
一次在教會附近見到楊醫把著 Stella 的腰漫步街頭,既自然,又甜蜜溫馨,眼前為之一亮,心頭為之一震.....。基層長大的我,從來未見過如此令人豔羨親密的夫妻情景,楊醫伉儷自然成了我婚前輔導的導師。在我等待父親信主的 30年間,Stella 一直給我鼓勵與代禱支持,每逢想起,心中都充滿感恩。
一些講員從不引述自己的經歷,楊醫則信仰與生活高度結合,聽到他分享第一次委託孖女自行出街買報紙,與太太暗地跟蹤察看,作父母關愛之情,溢於言表,美好而動人。
曾聽他講述中文堂從英語聚會中爭取獨立出來的過程,與高主賜,梁潤輝並肩,跟英語人據理力爭,很難想像平時文質斌斌的楊醫,同時可以是深具革命氣質的熱血青年。
安息,是楊醫喜歡分享的題目之一,對生活在急速節奏的香港信徒,實在有很大衝擊,但在他身上就常散發那種悠然安恬,不徐不疾的氣質。他雖不特別追求靈恩,卻經常令人感受到主與他同在。
1996年,與楊醫在中文堂一同被按牧,實在與有榮焉。常有一想法,楊醫一生平順,無甚風浪試煉,為何能在經文中有這麼多深邃的亮光與體驗呢?固然,這是他的聰敏及清心,神特別賜予他的一份禮物,但一個被剝奪了苦難的人生,是否仍是一個完整的人生呢? 當然這不是一個好問題,所以從來都沒有宣之於口,只藏在心裏;楊醫患病最後一年多中,亦是藉約伯記,傳道書看透苦難虛空的實質後,神讓我親眼目睹這位道成肉身的僕人,用身體盛載了苦難和足夠的恩典,走完他無憾而完整的一生。
後來有機會聽到女兒頌言分享,楊醫將退休金全數送贈給她,投資宣教大業,在英國買屋,既是居所,亦可作辦公室及活動場所,讓女兒可無後顧之憂地開展主國度。感動!
想念按牧那次晚宴,至今惟一一次食佛跳牆,非常回味😋想起將來在天上與主及楊醫一同坐席,再能細說主恩典..... 期待 👀
Dear Uncle Philip
I just want to say how much of an impact you’ve made in the Ng family as well as my own walk with God. Not often does one get to say that I have an uncle who is a pastor and he gave up his medicine career to shepherd the flock.
Undoubtedly, all those summers in Atlanta with family devotion time when Mah-mah and Yeh-yeh were present, were little seeds growing my faith in a forever God.
Some of my most memorable memories were spent playing numerous card games with you, including Phase 10 and Big 2.
Thank you for teaching me how to strategize in card games and for patiently teaching me God’s truths. This is not a goodbye I offer because we know life here on earth is temporary. This is to say, well done, good and faithful servant! See you on the other side!
Jessica
我真的非常佩服我的老師楊E, 非常喜歡他, 雖然他不是一個尋求人愛的人但很多人都很愛他, 我也是。我現在還會想哭, 是感動曾經有他, 是感激。和楊E訴苦時, 他默默聆聽也很有愛, 當我說一些不合理的說話他並沒有用他的智慧來駁斥我, 只是聽。有一次, 他也給了意見, 可惜我沒有跟, 結果……事後反省當然是聽他的意見就好了! 想起楊E, 想起他的安靜, 想起他的關心, 想起他給我們的榜樣---愛讀聖經, 他關心的是聖經是怎麼說, 什麼是神的意思, 如果你知道神的意思你會不會跟隨---楊E給我樹立了一個溫柔的榜樣, 溫柔就是不隨著自己的意思也可以, 我們肯跟神的意思就是對神溫柔。我希望我也可以成為一個肯跟神意思的人, 對神溫柔的人。最後一次和楊E有個人對話, 是去年社會運動如火如荼的時候, 我問楊E有什麼看法, 他說"我看到有些經文不應該是那樣被人解讀的, 好幾次我想說話但是神都stop我, literally stop 我。我吾知點解。" 此刻寫著這回憶, 我看到楊E再次用生命表達了什麼是對神的溫柔和順服, 縱使他有強烈的願望要對某些被誤解的經文提出他認為正確的解讀但是神阻止他, 他就不說了。我多麼希望能夠結出像他那樣的果子。感謝神, 讓我們暫時地有楊E。他讓我實際地體會到什麼是屬天的盼望, 例如可以和楊E可以在天家重見。像楊E一樣尋求神, 順服神就是對楊E最好的懷念!我有多愛楊E, 就有多渴望能夠像他! 神啊, 你的僕人從來都不是指向他自己, 是指向你! 我感激楊E令神和我不再遙遠。現在想起楊E總是覺得他很謙卑, 一點兒架子都沒有, 我想"他是怎麼做到的呢?他總是有神在他上面, 他在神之下, 他和弟兄姊妹說話總是非常謙和。" 頓悟, "他一定是常常尋求神而不是臨時才把神放進去。"感謝主創造了楊E。
靈光中文堂楊錫鏘牧師追思會 陳啟泉
小弟有幸在身體及心靈上都受到楊醫的恩惠。
初中開始鼻敏感發作,母親帶我睇過好幾位醫生(包括專科醫生),又塞鼻藥又打針,一直都唔好,後來楊醫到靈光做醫生,亦是我團契導師,當又有一次鼻敏感發作,便去睇楊醫,是他向我宣告這是絕症,係無得醫的,雖然聽起來有點突然,但始終感謝楊醫這樣按真相告知實況,以後再不用浪費金錢時間治理這症了,只需避開致敏源便可。
忘記了幾時開始擔心,如果楊醫走咗,教會會怎樣,真係唔敢唸落去,以往教會遇到什麼奇難雜症,第一時間就唸起楊醫,爭執相方,都會各自夜訪楊醫家中,尋求意見,一齊禱告,在靈裡得力量及智慧,事情往往在恩典夠用中,平隱過渡。這或可以解釋,雖然過去靈光因著種種原因,未有設立長老,但都能按真理,以愛心,解決教會問題。今年年初,他身體好轉,接受我們長執會邀請於退修會中分享,他語重心長地建議教會應該按張子華牧師原本的設計,設立長老,或許楊醫正要我們預備有今日這一天。
我與楊醫約的40多年相遇中,有三個畫面,對我有深刻的印象。
第一是靈光醫務所的一間房,用作主日學課室,當時大概是76-77年間,第一次上楊醫的主日學(原來他是站著備課的),內容是列王及先知書的歷史,難忘的是每次都有影印清析的筆記,想當年影印只係剛開始,教會、學校都仲係在油印臘紙的時代,以致我好珍惜這批筆記,重點唔係呢度,而係每堂都令我好清楚明白發生緊什麼事,驚歎神是一位如何掌管歷史的神,中間描述幾場好神奇的戰役,好明顯係有神的介入,以致在一瞬之間,以色列人由敗轉勝,給我打通了由亞伯拉罕到主耶穌的救恩歷史。
第二是靈光小學三、四樓之間的樓梯轉角,開查組小組,當時應該係80年代初,楊醫用咗一季時間同我哋阿Tim 團團友讀完馬可福音,我哋輪流帶領,每次查考到一些似懂非懂的經文,楊醫會話:“咁解都無錯既,但原文可以係咁解既……/當時D人係咁樣唸野…../猶太人有咁既習慣,所以……/這段的文體係咁,所以唔係……,見他好似不費氣力就能清理翻譯、文化、時代背景的阻隔,開了我對解經的眼界。
第三是靈光小學的課室,上楊醫的創世記主日學,第一次聽創造神學,刷新了我的信仰觀念,確實有點震撼性,其一是釋放了我對創造論的執著,之前有好多睇法都會把創造論及進化論對立起來,楊醫把創世記與科學分開,讓我放下對創造論的疑惑,在解構創世記的三種秩序中,叫我更曉得珍惜日光之下的人生,特別是讓我明白安息日的意義,神係怎樣想我們享受祂賜的一份人生禮物,係工作裡面揾到意義及滿足,讓信仰擴闊到生活的每一層面。
但願神藉著楊醫(神賜俾靈光中文堂的一份豐厚禮物)在我們生命中帶來的改變,找到自已的召命,做福人群。
親愛的楊醫:
有人說: 亦師亦友,我卻說亦師更像親人!
每當想起你的離開,眼中淚水難以控制,是因為感性?眼淺或是聖靈感動?還是一起走過那麼多的日子?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
你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學者,武林高手,深不可測。但同時又毫無架子,和藹可親!你的每次証道,每次主日學,每次分享,神學授課,我都收穫滿滿的!
紀得當我同CECI打算結婚,找你和師母一同做我們的婚前輔導,你們說牧師和師母一同出手,這是破天荒的,但卻欣然答應!我們真的好開心,那時才開始真正的深入認識你們一家,我發覺原來真實的婚姻係多面的,你們兩夫婦開放屋企也同時開放心靈,給我見到結婚和人生的真實面貌,作為學者/丈夫/妻子/父親/母親/信徒...通通都給我好大嘅反省和學習!
「以真誠的心,降服在你面前,開我心眼使我看見, 以感恩的心,領受生命活水,從你而來的溫柔謙卑, 何等恩典,你竟然在乎我」
有段時間,剛好你同我都步行回九龍塘上班,你還記得嗎?偶然在路上碰見,我總是會問你一些尖銳嘅問題,因為我知道,唯有在獨處和給你空間下,你才會放心回答,剛巧初次當教會執事的我,碰上教會分裂事件,當時我心裏憂愁,而你比平時更加沉默...相信你心裏也不好受,你比任何一個人更加愛教會,雖然你說話唔多卻教懂我,用神嘅角度去睇事情,了解神的心意,了解風浪中依靠的對象,對我幫助很大。
「祂仁慈善良的愛,領我衝破狂風巨浪!」
好幾次當上教會讀經營的預查小組,若你是講員的話,無論我多努力查考,最後你分析經文嘅時候,都叫我大開眼界,茅塞頓開,同時也感到有少少氣餒!
因為重點往往,係我估唔嘅,記得一次讀經營的總結嘅時候,你同我哋講:重點係一字,1234的1,我與周邊弟兄、姊妹對看了一眼,真的無言了!就好似當我睇經文只是從表面,用放大鏡去睇,但牧師卻能夠用電子顯微鏡,睇到嘅唔係表面,而係經文嘅深層意義和微細嘅分別!有啲時候我哋會混淆了重點但牧師卻細心分析將我們帶到經文的精要!說真的,有些重點,至今仍然未能完全掌握!
「我將你的話語,深蔵在我心,作我腳前的燈,作我路上的光。」
又有好幾年時間分別在伉儷組同青少年團契有你和師母作為導師,查考經文同教授英文,我心中感激,且睇到真實信主嘅父母如何教導子女和面對人生召命,你分享到當你和師母,放手,給予女兒自由選擇英國的寄宿學校,初時她們的選擇似乎在眾人眼中不是最好的,甚至乎是有些不理想,那種放手和順服實在不容易啊,但多年後看到思言,頌言都有好好的發展,見証了神的帶領,看到神的恩典!信心嘅功課一點也唔容易,我要跟你學習多操練...
「如風吹拂蘇醒着我,如水滋養我乾乾渴心窩」
已經忘記了多少年,你,我和Sunny ,我們仨都在九龍塘工作, 因此相約一起午飯,祈禱,傾訴,一同面對種種生活和事奉上困難和喜樂,雖然知道你忙碌,但每次你都會拿出小記事簿,努力找一個空檔,多麼叫人懷念!漸漸地,我們三個男人的(飯聚)變成三家人的飯局,多美好!師母親自釀製的梅酒,叫人回味無窮!
「為你感謝神,同路極珍貴!」
最後的一年多,我與你同病相連,你在病患之中仍然關心我,透過唔同方式去鼓勵我,我真係好感激你們!我會好好珍惜神給我的一份,你和師母嘅囑咐,你們嘅叮嚀我會記着!
「我不再是獨行,前路有你共行,留下雙雙足印」
你的離開,我好傷心,好傷心,有好多事情我都唔明白,當我去到天堂的時候,我要再搵你,繼續煩你,繼續問你,希望到時,你會比較空閒,還記得我這個問題小弟兄!到時我將會換上開心的眼淚!
有人說:身教比言教更為重要,但你們卻兩樣都做到了,每時每刻充滿著基督的香氣!總將榮耀歸給天父的名!
親愛的楊醫,永遠,永遠懷念你!
Robust
楊E
感謝神,有幸在靈光事奉以致認識你,並近距離與你交談,聽你分解神的話,這真是神給我的禮物!其實,曾經在坊間一次聚會中聽到你的分享,當時好深刻的印象,你分享年輕時很熱愛研習、研究聖經,甚至半夜三更仍不覺倦,卻津津有味,更立志與人分享神話語的喜樂…當時很被吸引和感動,心中羨慕,從那時這番話也成為動力,很想有這種對神話語的愛慕和認真對待的態度,後來每當,讀聖經,預備查經、甚或預備講章時,越發覺得神的話越讀越有味,越查越精彩,越覺自己很膚淺,想了解更多,那時常回想你的心境,我總同感說︰「吾怪之得楊E係咁興奮啦!」,那次的分享「記到」現在,也成為我的推動力,不要怕艱難,保持對神話語的愛慕,努力追求明白神的話,並渴慕與人分享。楊E,多謝你!
小僕慧靈
中神院訊文章回顧: 1983。3(第87期)
我為何留在香港?
楊錫鏘
自從我大學畢業那年,我便開始考慮移民的問題。當時我的家人正陸續分批移居加拿大。兩年後,他們已全部離開香港。我很自然就問一個問題:我又怎樣呢?當時我剛在大學畢業,生活還未安定下來,趁機轉到外地謀生,又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一展所長,何樂而不為?況且加拿大的生活比較安定,環境亦較為舒適,加上香港的前景不穩定,在外地生活總比在香港安全。很多人都有這個想法,我也認為這是無可厚非的。不過,當時有兩方面的思想使我卻步不前:(一)如果單為了自己,我早就「走」了。但我心中有一個堅強的信念:我一生總不能這樣無目標地渡過。我活着是為神,祂有一個使命要我去完成。移民並沒有錯,但我需要弄清楚移民有否違背我的使命,對我來說,理由並不夠充分;(二)當時我正在考慮投身全職事奉的行列,在未肯定神的呼召之前,我應盡量把自己的前途留空給神。假若我移民了,我就很容易安定下來,那時候,要回來就更加困難了。
接着,我當了五年醫生。在行醫之歲月中,我慢慢發現自己對全職事奉的負擔越來越重。內心的感動、弟兄姊妹的印證和鼓勵,加上工場上的迫切需要,促使我放下行醫的工作,跑到外地去唸神學。在神學院學習的期間,我更清楚自己的負擔是在神話語的教導上,特別是看到華人教會在這方面的需要。面對着這個挑戰,我更感到我不能移民,要在香港華人教會中事奉神。
面對一九九七,移民的問題更加尖銳化。很多人都在惶恐不安中生活。我想:我們對九七問題的反應是否就只有恐懼呢?我相信我今生的成敗與福禍,並不在乎香港的前途怎樣變化,而是在乎神的恩典,同時亦在乎自己是否在這個時刻中盡上應盡的本分。面前的十多年是個關鍵性的時刻,是神塑造歷史的時刻。我和太太願意留下來,在神的計劃裡忠心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很多人移民,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下一代。自己可以捱苦,但下一代又怎樣呢?半年前蒙神賜下兩個女兒,這便成了我們一家的切身問題。我的看法是這樣:每一代都有下一代,究竟我們的責任是為那一代呢?我們若要向自己的孩子負責,難道我們不用向這一代的孩子負責?香港的下一代,向華人教會的下一代,與華人教會的下一代,也是我們的責任,難道我們只讓那些沒有孩子的人去承擔?不錯,我們的子女會在一個毫無保障的環境下長大,但除了神之外,那裡還有真正的保障呢?他們和我們一樣,一生的幸福並不在乎周圍的環境。記得當女兒出世時,我正在撰寫研經版之列王記,讀到神准許所羅門向祂求一件事。我問我的太太:在這個時代,我們可以為她們求甚麼呢?我們一家都在神的手中,我們默默的求神,在這個陰影重重的世代裡,給她們有認識神話語的自由和機會。我相信神會答允我們的禱告。
敬愛的楊醫 :
感謝您和您的家庭,對神學教育的委身,讓我們不但得到美好的造就,更從您們身上,看到生命的榜樣。
上面文章所提的經歷。在我入讀中神後,曾聽過您分享,卻一直未有看過這文章。是當您回到天家後,由我教會一位同工分享出來才看到。
您當年對「下一代」的委身,在二十多三十年後回顧,是何等有遠見!如今,我們身處的城市和週遭的環境也面臨著極大的變遷,讓我們不忘您的心志,也傳承從主所領受的召命!